最强干货!多位作家、专家梳理贵州文学70年发展亮点(9)
2024-09-26 来源:飞速影视
总之,现代性和本土化的交织与纠缠,构成了贵州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。
报告文学:展现贵州社会的发展史

朱永富(贵州大学教授):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思想上有效的报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,我们就能从中看到一部贵州社会的发展史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报告文学的主题是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。1965年由于贵州唯一的文学期刊《山花》停刊,1975年才恢复,导致贵州文学也有十年的断档。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“六七十年代”这个特殊的时段上,报告文学也没有多少成果。
到了70年代末,除了知识分子主题外,还涌现了一些更为鲜明的政治主题的报告文学。90年代以来,在报告文学中,我们可以近距离更直观地看到贵州各行各业的发展。2018年是贵州报告文学有重大收获的一年。欧阳黔森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三部曲《花繁叶茂,倾听花开的声音》《报得三春晖》和《看万山红遍》在《人民文学》杂志 “新时代纪事”栏目发表,引起了较大的反响。
报告文学不仅书写了贵州的政治、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,还宣传和弘扬了贵州文化,为当代贵州提升文化自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报告文学中文学形式的变化也构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报告文学文体发展的重要部分。例如,王华的《海雀,海雀》,封面上标有“长篇报告文学”字样。作品有故事情节,有生动形象对话,这些都带有虚构的色彩。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冲破了传统报告文学所秉持的“真实性”标准。但作为报告文学它必须是真实的,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形式变化是可以多样化的。
近些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,也分担了一些传递信息的职能。这几种因素内在地要求当代文学形成新的文体格局。近些年来“非虚构写作”的出现就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。在经历了政治化和市场化等大环境一波三折地走过了70年之后,报告文学有可能进一步吸收诸如人类学民族志之类的多种写作方法,并且承担新的时代环境对它的意识形态功能的要求,满足社会诸多群体的更多需求。从报告文学文体的这个方面来说,贵州的报告文学促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,我们对新时代贵州报告文学的发展满怀期待。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www.fs94.org-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