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强干货!多位作家、专家梳理贵州文学70年发展亮点(11)
2024-09-26 来源:飞速影视
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到20世纪末。1979年廖公弦在《山花》发表民歌体叙事长诗《爱歌与恨歌》为标志。李发模的《呼声》是伤痕文学在诗歌中的代表作。
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到当下近20年时间之内。在长诗创作领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第一类仍然是政治抒情长诗,第二类是民族、历史与文化方面的,第三类是个人抒情长诗。
从诗与政治的角度来看,围绕政治进行构思,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,是首当其冲的艺术内质。从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来看,文化多元、主体多样是地域形象的重塑。从诗与意象的角度来审视,意象化的手法,往往让情感有依附性,能粘住思想与激情。
首先,抒情性与个体的诗学思考。在贵州长诗中出现两种鲜明的倾向:政治抒情诗一般是以代言式的大我形象出现,王蔚桦、李发模、欧阳黔森、杨杰等诗人是其中的代表;一种是个体的抒情,与政治保持了相当的距离,以徐必常、吴若海、姚辉、南鸥等为代表。
其次,叙事作为一种艺术的手段,往往决定了长诗的结构与基调。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之外,对情调、情绪的重视也似乎是一种倾向,有研究者认为这是“情调型”的结构,即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上,情调是诗的叙事或抒情叙事作品形态的艺术结构核心。
贵州的诗人在叙事方面是比较欠缺的,应吸取古今中外长诗创作的经验以及在创作方面进行必要的总结,不仅要追求数量也要重视质量以此来奠定诗人在诗坛不朽的位置。
网络文学审美版图中的贵州方阵

鲍远福(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):贵州省网络文学的创作起步大约开始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,至今只有约10多年的时间。但是,贵州本地深厚的文学创作氛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,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在传统文学版图中,贵州省沿河县、铜仁市、黔东南地区等一直是散文诗的重镇,涌现出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“骏马奖”得主喻子涵(喻健)这样的散文诗坛健将。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www.fs94.org-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