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强干货!多位作家、专家梳理贵州文学70年发展亮点(8)

2024-09-26 来源:飞速影视
在人性探索方面,贵州作家创作的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尤为值得注意。叶辛《蹉跎岁月》、《孽债》以及何士光的长篇小说《似水流年》都讲述了知青的生活故事,既刻画了特定年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丑恶灵魂,也描绘了知识青年在困难时刻的勇敢与善良,他们都希望在积极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。在现代化浪潮中,乡土人性发生了明显变异。王剑的长篇小说《生活的法典》和肖勤的《守卫者长诗》全面表现了人性的复杂,物欲横流侵蚀下的人性变异。
文学理论:现代性与本土化交织交缠

最强干货!多位作家、专家梳理贵州文学70年发展亮点


颜军(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):在贵州新文学历史上,贵州现代文学理论的起点并不低,但在随后特别是到了当代时期,其发展却处于滞后状态,不仅滞后于中国新文学理论的整体研究状态,还滞后于贵州本土的文艺创作。不过,贵州新文学理论依然在其艰难的发展过程中,为新文学理论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。
“民众文学”是贵州新文学理论的奠基者谢六逸倡导的文学观,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“大众化”的概念。谢六逸对“民众文学”的强调和论述,构建了贵州新文学理论的重要基础。贵州当代文学理论界讨论过的“乡土文学”“民俗文学”“少数民族文学”“底层书写”等,都和“民众文学”这一理论有内在的关系。
在现代性的层面上,近40年来贵州文学理论研究具有自觉性、对话性、开拓性的特点。杜国景在《贵州新文学大系·理论批评卷》(1990-2016)“理论探索”这个板块上称:在这个时期当中,贵州文学出现了在全国有影响力、潮流性的成果。比如,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、封孝伦的生命美学理论研究等。
在经过1950年至1976年这段相对停滞的文学理论发展时期之后,贵州当代文学理论在1977年之后的新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多元格局。自1977年至今40余年发展的历程中,贵州文论界参与了许多前沿的文艺学话题的讨论,同时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非常自觉,体现出明显的本土化倾向。
相关影视
合作伙伴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www.fs94.org-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