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月球日说“月”(2)

2024-09-26 来源:飞速影视
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,月亮是地球的卫星,其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,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,距离地球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;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。等等等等。1959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艘登月的无人太空船;1969年7月20日,美国阿波罗11号实现了载人登月任务,由此每年的7月20日也成为了“国际月球日”。
中国人对月亮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。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、“万里瞿唐月,春来六上弦”、“少小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”、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、“天高月影浸长江,江阔风微水面凉”、“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”……可以说,让人代代吟诵的唐诗宋词,如果没有了“月”这个意象,可能就会黯然失色。
中国人对月亮的痴迷与探索也自古有之。除了嫦娥奔月这样的故事之外,唐人段成式所撰《酉阳杂俎》记有的一段故事也非常让人讶异。故事中说,一天,中原人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,由于一时玩得高兴,二人忘了时间,天黑后就迷路了。当二人慌乱中于山林间穿行之时,忽然看见一白衣老者,头枕白色包袱正在草丛中酣睡。二人遂上前问路。老者看了二人一眼后并不作答,而是扭头继续酣睡。二人反复上前追问,老人遂答到,月亮乃由“七宝”合成,且非光盘而为圆球;月亮之“亮”乃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凹凸之处所显;月亮之中居有八万二千户,负责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。然后给二人指出了一条小路,二人由此而得以走出林中。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,文中老者所说的诸多事项,已经逐一得到现代科技的印证。
可能正是由于对月亮充满了这样浪漫的情怀,中国人也对探索月球有着发自内心的憧憬和冲动。2004年1月,绕月探测的“嫦娥工程”立项;2007年10月24日,“嫦娥一号”升空,在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受控撞月;2010年10月1日“嫦娥二号”顺利发射,并也已经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;2013年12月“嫦娥三号”顺利升空,开始了在月球表面的巡视勘察人物,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数据;2019年1月3日,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,这次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。1月15日,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,月面长出第一株嫩芽。2月15日,月球再添5个“中国地名”。2021年2月27日,“嫦娥五号”带回来的月壤正是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,5月17日,“嫦娥五号”带回的月壤在海南展出。2022年4月24日,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,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圆满收官。
相关影视
合作伙伴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www.fs94.org-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