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月球日说“月”

2024-09-26 来源:飞速影视
“月”古时被称“太阴”、“玄兔”,口语里大多时候被称为“月亮”、“月球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说,“月,阙(缺)也。大阴之精,象形”。如果说“日”是白天的标志,是“阳”极致,是“阳”的化身,即“太阳”,那么“月”就是夜晚的标志,是“阴”的极致,是“阴”的化身,当然也就是“太阴”。“太阳”的主要形态是圆的,是闪耀的,因此《说文解字》释其为“实也”;“太阴”除了农历十四、十五、十六这几天外,其主要形态是不圆满,因此《说文解字》释其为“阙也”。“实”与“阙”,是从事物的常态角度出发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。苏东坡说,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,指的也是这个情况。
“月”与“兔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后,与玉兔居住于广寒宫的故事。唐代的苏鹗《苏氏演义》就认为,“兔十二属,配卯位,处望日,月最圆,而出于卯上。卯,兔也。其形入于月中,遂有是形”。因此,“月”被称为“玄兔”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关于月与“兔”的比较早的记录,可以追溯到屈原的《天问》。在《天问》中,屈原发出这样的质问:“夜光何德,死则又育?厥利维何,而顾菟在腹?”。后世学者对于其中的“顾菟”做出了种种理解和阐释。宋代洪兴祖在《楚辞补注》说,“菟与兔同。<灵宪>曰:月者阴精之宗,积而成兽,象兔,阴之类,其数偶”;清代毛奇龄在《天问补注》也认为“顾菟”就是月中的兔名。
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。闻一多先生在《古典新义·天问释天》就认为“顾菟”并不是兔,而是指蟾蜍;汤炳正在《屈赋新探》也认为,“顾菟”乃是“於菟”之音转。古时楚人称虎为“於菟”,所以屈原《天问》中的“顾菟”是的应该是“虎”而不是“兔”。
还有学者意图弥合上述观点之间的对立,提出“顾菟”是两个并列的名词,“菟”指兔,而“顾”则是蟾蜍异名“居诸”的合音,指的本是“蟾蜍”。事实上,月中有蟾蜍,是古已有之的看法。比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中就记有“日中有踆乌,而月中有蟾蜍。”这一观点,也得到了湖南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印证。该帛画中的右上方为太阳,太阳中画有金鸟;左上方为月亮,呈月牙形,上面画有兔子与蟾蜍。
除了被称为“太阴”‘玄兔’之外,“月”现被老百姓称呼最多的名字应该是“月亮”、“月球”。之所以被称之为月“亮”,是因为“月”除了初一及月底的几天之外,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“亮”为主要特征的;而被称为月“球”,是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“月”了解到的知识越来越多,人们已经了解到“月”的形状不是“白玉盘”,而是一个“球体”之后衍生出来的新的称谓。
相关影视
合作伙伴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www.fs94.org-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