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强干货!多位作家、专家梳理贵州文学70年发展亮点(3)

2024-09-26 来源:飞速影视
关于“乡土”,我认为有三个阶段。一是70年前,贵州作家讲述的是一种“乡情”;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,我认为贵州作家笔下的乡土则是一种“乡事”;进入新世纪以来,则用“乡祀”可以概括贵州乡土文学的大致情况。
70年前,蹇先艾笔下的乡土是在揭露一些陋习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文学上取得最大成就的石果,早期作品和全国的潮流是一致的,表现农村妇女突破思想禁锢、追求自由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找到新生活,抒发解放后农民迎接新生活的感情,其他的优秀作家也是在表现解放后的心情,总体来看都是对乡土情感的抒发。此外还有上世纪50年代贵州涌现出一批曲艺和戏剧,同样也是表现解放后人民迎接新生活的喜悦之情。
我们应该客观地来看待过去70年来的文学发展,当然,过去的一些作品,从文学性和艺术性来说,当然无法与今天的作品相提并论,文学艺术是在不断发展的。到了改革开放后,贵州的文学发展和全国也是同步的,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,何士光的《乡场上》天下闻名,7000多字的短文成为全世界讨论文学时绕不开的话题。后来,《种包谷的老人》再度获奖,我认为这是一篇纯正的艺术性作品,刻画了农民的心情状态,体现了他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认识与追求。
另一位同样获得了三届全国中短篇小说奖的石邦定,他最值得一读的小说是《大暑》,写得非常有哲理性。总的来说,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大部分写的都是“乡事”,当然,在这一阶段也开始涌现校园文学,以及描写煤矿、铁路等领域的故事。
新世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,有代表性的作家,如欧阳黔森、肖江虹、王华等。而对于这一代的乡土文学我定义为“乡祀”,更多体现在“农三代”们眼中的乡土,他们眼中的农村已是下乡考察或是听长辈讲述的农村面貌,他们对农村有一种时间间距,产生了距离美,对乡土有一种祭奠,但也有批判,他们对乡土的描述也独具特色。
文脉·传承·创新

最强干货!多位作家、专家梳理贵州文学70年发展亮点


相关影视
合作伙伴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www.fs94.org-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