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家庭,三代母女,这部电影精准描摹了中国式母女关系(4)

2023-04-27 来源:飞速影视
在吴文光看来,杨荔钠凭借直觉创作的《老头》和《家庭录像带》,意外走在了时代前列。《老头》之前,国内没有人用DV拍摄纪录片;《家庭录像带》前,国内鲜有导演会将镜头对准自己家庭的私人生活,直到很多年之后,“私影像”才开始流行。“你不可能想象那时有男性会拍这种东西,男性都是关心宏大话题、国家社稷这些全局性的东西,女性的话,才会拍摄这种私人家庭的、内部的、让自己揪心的东西。”吴文光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回忆。

一个家庭,三代母女,这部电影精准描摹了中国式母女关系


《春潮》剧照。图/受访者提供
女性导演
《春潮》制作班底的形成,亦源于一种女性之间对自身处境的共鸣。有一天,杨荔钠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,称想找一位制片人,制片人李亚平见到后,回复“我!”。李亚平读到《春潮》的剧本之后,觉得在其中见到了自己的故事。
演员郝蕾接到剧本时,亦觉得在其中见到自己的影子,“我十五六岁就离家开始出来拍戏,在父母眼中我永远是长不大的,我认为我妈看我,可能永远是我15岁离开家的样子。杨荔钠找我演郭建波是很对的,我能体会到那种(母女之间)无法交流的心情。”郝蕾这样说。
这不是杨荔钠的第一部“女性电影”。2011年,杨荔钠从独立纪录片转向剧情片创作之后,作品一直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,她的上一部电影《春梦》,通过讲述一个中产阶级女性沉迷性梦的故事,探讨当代女性的精神困境。
在中国,女性电影长期以来一直是稀少的存在。戴锦华在《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: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》中写道,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女导演阵容,但绝大多数女导演的作品中,制作者的性别因素都难于辨认。
1949年后,中国第一位女性导演是王苹。她拍摄了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《柳堡的故事》众多作品。这些电影中的女性,几乎都是以“苦难人民的代表”,“一个等待被拯救的”形象出现。
之后出现的女导演是王好为、石小华、石蜀君等人。她们电影中的女性,虽然不再是一种“被拯救者”的形象,却有浓厚的“无性别”特征:片中鲜有对女性本身特征、情感的探索,更多是强调女性和男性一样“能顶半边天”。
相关影视
合作伙伴
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,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www.fs94.org-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